台灣黃毒蛾

英名: Small tussock moth

學名: Porthesia taiwana (Shiraki)

分類地位:鱗翅目 ,毒蛾科。


生態習性

本蟲之為害最盛期為六月。 年發生8至9代,各蟲期週年可見,以幼蟲期越冬。成蟲為黃色小蛾,晝間潛伏在蔭蔽場所,夜間開始活動,型交尾及產卵等行為,卵塊產於寄主植物之葉裡,呈帶狀,上被雌蟲鱗毛。幼蟲體橙黃,各節有多數之刺毛,生於體側者呈赤紅色,背面者呈黑色。幼蟲及繭上之毛有劇毒,皮膚觸之,即發生紅腫疼痛,應予注意。

形態特徵

‧ 卵

球形、初淡黃色,孵化前暗褐色,表面有不規則短隆起線,直徑約0.8公厘,卵塊成帶狀,20~80粒一塊,分為兩排,上蔽雌蛾之黃色尾毛。夏天卵期3 ~ 6日,冬天為10 ~ 19日。

台灣黃毒蛾-卵塊


‧ 幼蟲

體長約25公厘,橙黃色,頭褐色,胴部各節有多數刺毛塊,生於兩側赤色縱線,第4、5節背部中央各有黑色大毛塊1個。背部有寬縱條紋,中央為赤色之縱線,各節氣門下線處有赤紋一個。化蛹於絲質及鱗毛之繭內。夏天13 ~ 18日,冬天為40 ~ 55日。

黃毒蛾幼蟲


‧ 蛹

蛹體短大,黃褐色有光澤,雄蛹呈紡錘狀,雌蛹呈橢圓狀,長約12公厘,腹端有纓狀尾刺。繭:為不規則之橢圓形黃褐色,結於寄主植物之枝葉或幹部之間隙。夏天8 ~ 10日,冬天為15 ~19日。


‧ 成蟲

成蛾雌大雄小,體長9~12公厘,翅展開全長26~35公厘。觸角羽狀。頭、觸角及前翅皆黃色,後翅黃白色,下唇鬚黃色,較頭部長,腹眼圓而黑。前胸背部及前翅內緣及基部密生黃色細毛;腹部密毛生於冬季者成暗褐色,生於夏季者則成淡黃色或灰黃色;腹部末端有橙黃色之毛塊。

台灣黃毒蛾-雌成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