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細菌性斑點病

小果番茄 大果番茄

危害描述

生態習性

病原細菌可感染茄科作物之莖、葉、葉柄、花軸、果實等。初期在葉片引起水浸狀小斑點,隨後逐漸擴大為不規則圓形病斑,顏色由黃綠轉為深褐色,最後變為壞疽,中央呈灰褐色。莖部呈灰到黑色,圓形到長窄形病斑。果實上亦出現水浸狀斑點,初期周圍往往具有白色暈環,病斑擴大後,暈環消失,病斑轉為黑褐色,呈瘡痂狀,中央凹陷且邊緣稍有隆起。若病原菌由葉緣之水孔侵入感染,則造成水浸狀病斑,似軟腐病菌為害之病徵。本病因葉片感病後易造成落葉,俗稱「酥葉」。

發生條件

細菌性斑點病菌可在作物殘渣、不同種的雜草(尤其是茄科雜草)等植株內或葉表上、土中、田中自行生長的番茄植株、種子等處殘存。斑點病菌若殘存於田間罹病的作物殘渣內,可殘存6個月,若殘存於在上季留下的自生番茄植株內並被埋入土中,則可殘存2個月,這些餘留的帶菌植株及殘渣,只要填間一直存在新種植的寄主作物或雜草,則其內的斑點病菌可再群集至季主植物根圈或葉表,造成感染,所以田間自生番茄植株及作物殘渣都是病原菌初次感染源的主要來源。   病原菌可藉著風吹、雨水飛濺的方式傳播,或可藉由動物、人、昆蟲、農具、土壤粒子及水源污染等傳播。另外,若以噴灌方式栽培番茄,將有利於斑點病駿在田間傳播,且是重要的傳播源,因為種子不但提供越冬場所,也可攜帶斑點病菌做長距離傳播,而且許多研究顯示,斑點病菌可在種子上殘存16個月之久。在12~36℃下均可生長。

危害部位

在番茄莖會形成灰褐色、圓形到長圓形的淺斑。


在番茄葉上初呈小的水浸狀斑,邊緣明顯,病斑略下陷,漸由黃色或淡綠色變褐色,最後當壞疽時中央形成褐色或灰色,漸擴大成不規則形斑點。

感染情況嚴重時全株葉片皆出現病徵。

細菌性斑點病在番茄葉片上之圓形病斑


在番茄花梗及萼片上均形成灰褐色、圓形到長圓形的淺斑。


果實

在果實上形成小的水浸狀黃色病斑,之後轉為灰色且為瘡痂狀,不論整個病斑是下陷或突起,病斑的中央均下陷而外圍突起,有時周圍會有黃白色暈環,病斑點通常很淺,但也可能伸入果壁。

果實上造成中央凹陷邊緣略微隆起之斑點。


防治方法

耕作防治

1.栽種抗病品種。 2.選用清潔種子或不帶細菌性斑點病菌之幼苗。 3.注意田間衛生並減少植株傷口。


防檢局藥劑

農藥名 劑型 含量 稀釋倍數 安全採收天數
氫氧化銅 WG 61.400 800 -
氫氧化銅 WG 53.800 2000 6
氫氧化銅 WG 61.400 800 -
嘉賜銅 WP 81.300 1000 6
作物名稱 番茄
病蟲名稱 細菌性斑點病
農藥名稱 氫氧化銅
劑型 WG
含量 61.400
通過日期 85-09-17
原始廠牌名稱  
化學成分
每公頃每次用量 1.5-2公斤
稀釋倍數 800
使用時期 發病初期
施藥間隔 7
使用次數 3
安全採收期 -

.